2006/10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系,副教授。
2005/10-2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系党支部委员、科研副主任。
2004/7-2006/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系,讲师。
2001/9-2004/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博士。
1998/9-200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硕士。
1994/9-1998/7,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学,学士。
2020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科普宣传2020年度优秀个人。
2020年地质学基础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个人排名第四。
2020年11月,华南火成岩区地热资源探测理论与技术,201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第二,个人排名第七。
“写地质之事”荣获2017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颁发的“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青海1:25万不冻泉幅、库存赛湖幅区域地质调查”2014年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西藏定结县幅、陈塘区幅(国内部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2012年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黄陵背斜核部金矿深部找矿专项区划,项目来源: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参与。
青海贵南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测-下水库进/出水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及不良地质体治理研究,项目来源:华东勘测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参与。
山西省忻州奇村-顿村一带干热岩地热资源调查,项目来源: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本人负责。
山西省天镇县水桶寺村一带深部地热成因研究,项目来源: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本人负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人负责
中深层地热勘查示范项目地质调查及构造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
武汉东南地区地质构造与地热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参与。
广西重要矿产综合成矿信息定量预测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参与。
北京周口店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来源:自然科学基金委,参与。
典型高温地热资源评价的技术体系及最新进展,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参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批本科教学工程及一般教学研究改革项目(中央高校教改基金项目(本科教学工程)))实践育人项目:周口店实习区构造地质路线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本人负责。
广西干热岩选区预测与分级评价,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
苏北盆地干热岩控热构造背景专题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
东南沿海干热岩控热构造调查与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
豫西花岗伟晶岩田成岩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显微构造分析、岩(矿)石包裹体及同位素年龄测试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
商丹断裂带(河南段)找矿前景分析及成矿预测—显微构造分析、岩(矿)石包裹体及同位素测试研究,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
河南省卢氏县王庄-掌耳沟地区锑矿区显微构造分析,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本人负责排名第一。校立项登记号:20170161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技术的胶西北玲珑、焦家金矿床隆升剥露差异对比研究(41172087)。参与排名第二,校立项登记号:2017023119。
福山油田已研究区域地热资源利用与保护调查研究(立项登记号2016016297),项目分类:横向一般项目;学科分类:能源科学技术;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参与排名第二。
云南省会泽县待补地区小米落叠加褶皱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本人作为专题负责。
“云南会泽地区1:5万待补(G48E011006)、务德(G48E011007)、李子沟(G48E012006)、得德卡(G48E012007)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5041601)。本人作为外聘专家全面指导。
地科院项目办“新疆1:5万板房沟(K46E002015)、小柳沟(K46E003015)、伊吾军马场(K46E004015)、口门子(K46E005015)幅填图试点”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220400)。本人参与一年,在野外主要进行工作安排、质量把控及解决构造地质问题。
中国地调局“云南1:5万龙朋、曲溪、甸尾、羊街农场、坝心、建水县(F48E0001003、F48E0001004、F48E0002003、F48E0002004、F48E0003003、F48E0003004)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220400)。本人作为项目总工,全面负责工作安排及质量管理。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下达的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立项登记号2011016453),本人作为技术负责,排名第二。
西藏1:5万日土县卡易错地区(I44E016008、I144E016009、I44E017008、I44E017009)4幅区调(项目编号1212011121246),本人作为总工,排名第二。
浙江苍南核电厂霞关厂址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调查,本人作为技术负责,排名第二。
西藏1:5万日土地区(I44E014007、I144E015007、I44E016007、I44E017007)4幅区调(项目编号:2010010063)本人作为总工,排名第二。
三峡库区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演化(TGRC201005),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本人负责。
《地质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本人参与负责《地质学基础》二章编写工作以及脚本编辑工作。
作为负责人之一参加了《福建省大田县Cu、Zn、Pb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
《构造地质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1:5万驱龙矿区拉木幅、巴洛幅、普隆岗幅、班禅牧场幅四幅矿调项目,技术负责。
《构造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参与者,编写申请材料。
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CUGQN061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高压麻粒岩变质变形特征研究。负责人。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下地壳麻粒岩流变学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40572113)”。参加者,负责显微构造变形与流变研究。
《构造地质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参加者,负责伸展构造、韧性剪切带文本编写和项目科研统计。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外协子课题《宝北区块三级断层及裂缝对潜力分布的影响研究》。参加者,负责构造及构造演化部分。
1:25万不冻泉幅、库赛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填图项目(编码200313000005)任务书(编号:基[2003]001-12)。参加者,负责动力变质岩、构造形迹以及地质旅游。
1:25万定结县幅、陈塘区幅(国内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项目(任务书编号:0100209089项目编号:20001300009231)。参加者,负责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部分。
刘德民,韦梅华,孙明行,张昌生,关俊朋,康志强,祁焱雅,张小波,周天禹. 2022.干热岩控热构造系统类型划分及厘定条件.地球科学,47(10):3723-3735(2022年10月)
Chen, Guifan, Bartholomew, Mervin, Liu Demin, Cao Kai, Feng Minxuan, Wang Dun.2022.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Zheduotang Fault, Xianshuihe Fault System, Eastern Tibet_ 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hazard evaluation[J/OL].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3(5):1233-1245.doi:https://doi.org/10.1007/s12583-022-1687-0(通讯作者)(2022年10月)
孙明行,张起钻,刘德民,等.2022.广西干热型地热资源成因机制与赋存模式研究.地质科技通报,41(3):330-340.(通讯作者)(2022年3月)
孙明行,王瑞湖,管彦武,刘德民.2022.广西陆域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估算.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52(4):1302-1313.Doi:10.13278/j.cnkij.juese.20210275.(2022年7月).
孙明行,王瑞湖,梁礼革,邓宾,李玉坤,刘德民,管彦武.2022.广西地热资源特征与潜力评价[J/OL].中国地质.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167.P.20220316.1348.014.html (2022年3月).
刘德民,张昌生,孙明行,韦梅华,关俊朋,康志强,熊爱民,周天禹. 2021.干热岩勘查评价与形成条件[J].地质科技通报,40(3):1-11.
续海金,王国庆,舒坦,刘德民.2021.北京南观地区构造组合特征及成因机制.地球科学,46(5):1657-1676.
康志强,张起钻,管彦武,冯 波,袁金福,孙明行,刘德民,等.2020.广西合浦盆地干热岩资源成热条件及潜力评价.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50(4):1151-1160.(通讯作者).
刘浪,刘德民,邵俊琦,丁国力,黄彬彬,黄锦山.2020.滇东北会泽地区玄武粗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演化.中国地质,47(3):319-333.(通讯作者).
刘德民,刘强,续海金,徐海军.2019.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构造思维与教学内容的思考.2019新时代高校地球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讨会论文集,396-400.
Дэминь Лю, Вэйжань Ян, Теин Го, Цзянтао Жу, Айминь Сюн.2020.Обсуждение кайнозойской тектонической эволюции и динамики Южного Тибета.Науки о Земле и недропользование; 43(3):307-324.https://doi.org/10.21285/2686-9993-2020-43-3-307-324.
刘德民,杨巍然,郭铁鹰.2020.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地学前缘,27(1): 194-203.DOI:10.13745/j.esf.sf.2019.11.29.
刘德民,张根袁,关俊朋,张硕,张婧琪,孔令昊,邵俊琦.2020.苏北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前景分析.地学前缘,27(1): 48-54.DOI:10.13745/j.esf.2020.1.6
罗文行, 孙国强, 周洋,刘德民,陈棋.2020.试论地球深部地热能传输机理.地学前缘,27(1): 10-16.(通讯作者).DOI:10.13745/j.esf.2020.1.2
孙明行,刘德民,康志强,管彦武等.2020.桂东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潜力分析.地学前缘,27(1): 72-80.(通讯作者).DOI:10.13745/j.esf.2020.1.9
张根袁,刘德民,温琛,张婧琪.2020.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大亚湾NW-SE向断陷系统地热资源分析.地学前缘,27(1): 63-71.(通讯作者).DOI:10.13745/j.esf.2020.1.8
康志强,张起钻,管彦武,刘德民,杨志强,陆济璞,王新宇,张勤军,张美玲,冯民豪.2020.广西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分析.地学前缘,27(1): 55-62.(通讯作者).DOI:10.13745/j.esf.sf.2019.12.4(2020年1月)
陈庆松,杨润柏,刘德民,陶兰初.2019.滇东北会泽灯影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来自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49(5):1327-1337.(通讯作者).
刘德民,郭宏杰,张根袁,孔令昊,邵俊琦,张婧琪.2019.滇东南建水地区高镁火山岩包体的成因和构造背景.地球科学,44(5):1749-1760.https://doi.org/10.3799/dqkx.2019.078
李舜贤,曾佐勋,饶扬誉,刘德民,王杰,肖智勇.2019.马杏垣先生开合构造思想的提出、形成及最新进展.地球科学,44(5):1562-1569.(2019年5月)
刘浪,李致伟,邵俊琪,黄锦山,刘德民,吕晓春.2018.滇东北会泽地区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40(5):595-611.(通讯作者).
刘德民,吕晓春,黄锦山,邵俊琦,程炎勋,李致伟.2018.滇东北会泽地区(南红)玛瑙产出特征及成因分析.地质找矿论丛,33(4):548-553.
LIU Demin, LV Xiaochun, HUANG Jinshan, SHAO Junqi, LI Zhiwei, CHENG Yanxun.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Nanhong agate from Huize area of the Northeast Yunan Province (Chinese in English abstract).Contribtutions to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18,33(4):548-553.DOI:10.6053/j.issn.1001-1412.2018.04.007
刘德民,浦正义,黄锦山,邵俊琦,程炎勋,李致伟.2018.滇东北会泽地区铁胆石产出特征及成因分析.矿产与地质,32(2):314-320.
刘德民,王慧平,李致伟,吕晓春.2017.滇东北阳新组一段与二段野外划分标志.云南地质,36(4):435-443.(2017年8月)
秦雅东,李德威,刘德民,等.2017.班公湖中特提斯洋打开的时限:来自 MOR 型辉长岩的年代学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41(6):1148-1157.(2017年12月)
朱萌,李德威,李书,刘德民,等.2017.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更新世地震事件层年龄测定及意义.古地理学报,19(1):129-138.(2017年2月)
齐琦,王永和,余吉远,刘德民,过磊,计波,冯旻譞,杨建国,王磊.2017.甘肃北山牛圈子地区基性岩墙群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新疆地质,35(1):99-106.
刘浪,刘德民,王亚北,黄景山.2016.滇东北会泽地区叠加褶皱研究.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会议摘要,400.
毕政家,曾忠诚,张昆昆,曹同礼,刘德民,等.2016.阿尔金南缘帕夏拉依档沟斜长角闪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中国地质,43(4):1149-1164.(通讯作者)
纪星星,周诗,陈棋,刘德民,李德威.2016.滇中地区昆阳群物源及构造环境.中国地质,43(3):857-878.(2016年6月)
曾忠诚,刘德民,王明志,泽仁扎西,尼玛次仁,张若愚,陈宁,朱伟鹏.2016.西藏冈底斯东段驱龙-甲马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地质论评,62(3):663-678.(通讯作者)
秦雅东,李德威,林仕良,江丹,刘德民,张硕.2015.西藏班公湖地区晚白垩世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来自岩浆岩的证据.沉积与特提斯地质,35(4):92-105.
高成,李德威,刘德民,罗文行,冯旻旻,李华亮.2014.西藏冈底斯南缘中新世含矿斑岩源区组成与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8(4):962-983.
刘芳晓,刘德民,李德威,周涛,杜承宸.2013.青藏高原班公错的湖盆成因及构造演化.地球科学,38(4):1-10.
刘芳晓,李德威,刘德民等.2012.Tectonic analysi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collapse and landslid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155:757-765.
朱萌,李德威,刘德民,朱云海,罗文行,秦雅东.2011.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更新统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古地理学报,2011,13(6):657-664.
范旭光,刘德民,李德威. 2011.闽西南大田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演化.华南地质与矿产, 27(3):201-207.
刘芳晓,李德威,刘德民.2011.青藏高原西缘班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现代地质,25(5):958-964.
石艳玲,李德威,刘德民.2010.雅鲁藏布江水系反转问题的探讨.地质科技情报,29(4):32-42.
刘德民,李德威,范旭光,等.2009.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麻粒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4):699-705.
曾忠诚,刘德民,泽仁扎西,尼玛次仁.2009.西藏冈底斯东段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3):435-445.
蔡雄飞,刘德民,袁晏明,李德威,罗中杰,等.2009.试论柴达木和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地层的亲缘性.地层学杂志,33(3):276-282.
刘德民,张莉.2008.《构造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项—以武汉及周边实习为例.地球科学(社科版),2008年5月/增刊:62-64.
蔡雄飞,刘德民.2008.东昆仑三叠系下、上浊积扇体的识别及研究意义.海洋地质动态,24(6):1-8.
蔡雄飞,罗中杰,刘德民,袁晏明.2008.东昆仑三叠系一个不可忽视的地层单位—希里可特组.地层学杂志,32(4):374-380.
蔡雄飞,刘德民,魏启荣,顾延生,袁晏明,李德威,王国灿,罗中杰.2008.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地质学报,82(2):194-203.
Liu Demin, Zeren Zaxi, Nima Ciren, Li Dewei, 2007, Research on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ling function in Qulong Area, Tibet.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8(Special issue):574-575.
王岸,王国灿,谢德凡,刘德民.2007.东昆仑山小南川岩体裂变径迹年代与中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地貌演化.地球科学,32(1):51-58.
蔡雄飞,陈斌,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2006.青海境内三叠系上巴颜喀拉山亚群中部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几点思考.地层学杂志,30(3):263-268.
蔡雄飞,蔡海磊,刘德民,陈斌.2006.造山带大陆斜坡沉积类型.海洋地质动态,22(1):9-13.
蔡雄飞,蔡海磊,刘德民.2006.造山带洋岛混杂岩系地层序列和研究意义.海洋地质动态,22(4):9-11.
蔡雄飞,刘德民.2005.造山带古海洋恢复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海洋地质动态,21(7):33-36.
刘德民,李德威,杨巍然,等.2005.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地球科学,30(2):147-152.
隋志龙,李德威,杨巍然,刘德民.2003.藏南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的TM 影像特征.地球科学,28(6):680-684.
谢德凡,刘德民,李德威.200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第四系研究的新进展.地球科学,28(6):690-694.
李德威,刘德民,廖群安,张雄华,袁晏明.2003.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地质通报,22(5):303-307.
刘德民,李德威,谢德凡,等.200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构造地貌初步研究.地球科学,28(6):639-644.
李德威,刘德民,廖群安,张雄华.200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日玛那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科学通报,48(20):2176-2179.
刘德民.2003.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地质找矿论丛,18(1):1-5.
刘德民.2003.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现代地质,17(2):125-130.
刘德民,谢德凡,李德威.2003.以定结地区为窗口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地球科学,28(3):356.
刘德民,李德威.200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定结地区拆离断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7(1):37-42.
LIU Demin and LI Dewei.Detachment fault in Dinggye area, middle part of Himalayan Orogen(English).Geotectonic et Metallogenia,2003,27(1-2):70-80.
刘德民,李德威,杨巍然.2003.定结地区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与糜棱岩研究.地学前缘,10(2):479-486.
刘德民,李德威.2002.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耦合—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与周边盆地为例.西北地质,35(1):15-21.
指导范强、肖灯意、罗文行,马致鑫,汪力群,文昌生,石杰,达瓦,高成,王彦军,曲扎,桑丁曲加,格桑加措,吾金,普布扎西,扎西,巴桑扎西,索朗卓玛,严小亮,孙小川,唐勇明,朱伟超,张俊花,刘河清,陈红,晋美,江晓斌,杨文麟,陈文银,张鑫,陈建军,刘云浩,康景杭,魏昌盛,张田俊,夏维晟,高名迪,严宸,吴延斌,李仑,王思睿,李林,雷德文,邵俊琦,王俊琛,陈德刚,王林晃,刘宇航等本科生完成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并顺利毕业。
指导范旭光,石艳玲,刘芳晓,朱萌,王世杰,杜承宸,成桂凡,齐琦,侯洪宽,熊昕,曹同礼,苑东洋,王亚北、徐其虎,刘浪,黄锦山,黄志勇,FRANCIS,ABDOU,巩超,邵俊琦,孔令昊,张婧琦,张根袁,周天禹等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并顺利毕业。